imToken 是一款全球领先的区块链数字资产管理工具[ZB],帮助你安全管理BTC, ETH, ATOM, EOS, TRX, CKB, BCH, LTC, DOT, KSM, FIL, XTZ 资产,同时支持去中心化币币兑换功能 ...
教育是强国之基、民族振兴之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水平。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家和党的重大事业,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结构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长期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我们必须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从一场场生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感受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的发展脉搏。
政治阶层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哪里召开?”“有哪些代表出席了会议?”同学们挥舞着手中的红旗,踊跃回答。
9月2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专员走进上海市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思政课,通过微讲座、党史问答、主题版画制作等形式,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
十天后,一场思政课“集体备课”在纪念馆拉开帷幕。如何打造“重点课”?如何用好“思政大课”?在《日出东方》壁画前,来自上海大中小学的教师代表们纷纷讨论、相互启发。
2022年,教育部在上海设立“思政大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线上“智慧教室”、线下“行走课堂”、实践教学与师生培训服务平台相继上线……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要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当前形势下,搞好思政课,必须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
如何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上海imToken官网下载,红色场馆与大中小学的“双向奔袭”,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的明确导向。课堂的“半径”不断扩大,教育主体和渠道日益丰富,形成了思政教育的“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培养方式、保障机制等方面采取了有力举措。
各高校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使用统一教材;完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育人体系;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以学校主教学渠道、社会实践课堂、各类教育资源平台为支撑的“思政大课”建设……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展现了报国强国、担当奋斗者风采。
远程“双师”课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遵义东北部,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在家附近“上一所好学校”曾是大山里人深深的期盼。
近日,一首和声基础练习成为吴川二中音乐课的首堂课,除了学校老师外,来自广东珠海一中的星空合唱团的老师也参与了此次线上教学。
“请吴川同学唱主旋律《我爱你中国,亲爱的妈妈》”“大家一起哼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想你》……在熟悉了几次之后,“云端”里又唱起了同一首歌。
9月,在珠海市的帮扶下,两次借地兴建的吴川二中新校区正式启用。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备的宿舍、郁郁葱葱的绿色校园……这是莘莘学子的新家。
“珠海一中和遵义几所名校老师的集体支持,让我们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一些老师还计划这学期去珠海交流。学生们也更加自信了,数理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吴川二中老师曾宪说,学校是一个点亮梦想的地方。
一场连接两地课堂的远程教学,见证了山区学校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变化,体现了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的显著成效。
建设教育强国的最终目的是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乡村教育发展是一个具有深刻当代价值意蕴的课题,写好乡村教育的“民生答卷”,有利于促进社会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包容性、可及性、便捷性,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义务教育覆盖率持续上升,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农村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超过一半的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重点大学专项计划面向农村和其他地区招生,累计录取近110万人;累计资助学生约16.2亿人次,资助金额2.6万亿元……进入新时代,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学生获得越来越多均等的教育机会,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逐步缩小。
我们的初心不变,就是用教育的力量,为人民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讨论课
国家战略需求驱动,人才要素充分集聚
高校如何办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瓶颈”问题,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课程能不能教好?
《交叉创新中的挑战问题》是清华大学行健学院钱学森力学班的专属讨论课程。
《计算成像》、《人工智能对技术的影响》、《智能机械超材料》,大二学生黄哲成翻开讲义,详细地记住了几个主题。“这些课让我养成了主动提问和交流的习惯,开阔了眼界。”他说,还有一系列实践课,参观卫星设备研究机构、飞机制造公司,“近距离感受大国和中国的力量。”
学生们“下单”预约自己感兴趣的专家;讲台上有两院院士、青年学者、分组讨论的学生;课后,总有年轻人“不停地问问题”,围着“答不上来”的老师……
课程开办五年来,重心由“教”转向“学”和“创”,每堂研讨课都令人受益匪浅,不少毕业生已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机器人、先进装备等领域继续深造,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重视课堂就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当今,中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8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已进入普惠阶段,2023年毛入学率达到6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立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强基础计划”“卓越人才计划”,加强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建设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构建职通结合、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成为联结科学、人才、创新的纽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绝,根基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教育。”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迈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步伐。
人民日报(2024年9月22日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