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oken 是一款全球领先的区块链数字资产管理工具[ZB],帮助你安全管理BTC, ETH, ATOM, EOS, TRX, CKB, BCH, LTC, DOT, KSM, FIL, XTZ 资产,同时支持去中心化币币兑换功能 ...

在“行”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进步”。今年5月,人民网启动“行在中国”大型融合媒体系列调研之旅,340名青年记者用两个月时间走访全国31个省区市111个城市,深入500余处基层一线地点深入采访,他们“随采随发”“随采随发”,推出融合媒体作品600余篇,在各平台累计阅读量超11亿。

甘肃省来甘返甘人员

自8月13日起,人民日报推出“走进中国”调研行系列深度报道,分为“创新中国”“品牌中国”“投资中国”“活力中国”四大主题,重点报道各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典型,展示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来甘肃人员

从敦煌到天水,我们走过1600公里的古丝绸之路,回望“使者路会、商贾云集”的盛况;

从莫高窟到月牙泉,看千万幅壁画、泥塑、石刻,听每一粒沙子唱着千年的歌;

观看《敦煌活色生香》演出,感受穿越时空的体验;

乘坐热气球,高空俯瞰色彩斑斓的丹霞,领略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

如果说甘肃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那么行走就是打开它的最佳方式。

热气球在七彩丹霞上升起。人民网 李根摄

热气球在色彩斑斓的丹霞上空升起。人民网李根摄

读一本流传千年的教科书

黄土高原、辽阔草原、无边戈壁、白色冰川勾勒出甘肃雄伟的自然景观,祖祖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的交汇,积淀了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无数人走遍大半个中国,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古老文明中汲取力量。

“谁来了?”

游客报上家乡、姓名后,嘉峪关“官吏”在“关诏”上记下相关信息。“咚”的一声,官印落下,“天下第一关”通关完毕。暑期旅游旺季,每天有3万人次来嘉峪关旅游,重温古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不少年轻人“带着课本去旅行”,行走在甘肃的城市、古道里,沉浸在“古诗照进现实”的体验中:

在嘉峪关,你可以领略到“百尺竿头,破釜沉舟,万里征程马不停蹄”的雄伟;

在苏北沙漠,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的壮丽景色;

在敦煌阳关,你可以感受到“劝君再饮一杯酒,阳关以西无朋友”的深情;

…………

想起课本上看过的莫高窟照片,今年暑假,来自四川的大学生小王踏上了一场圆梦之旅。坐在开往石窟的公交车上,小王还在回想着刚刚看完的穹顶电影《梦佛宫》:“精美的造像、华丽的壁画就在眼前,我可以360度无死角地欣赏,真是太精彩了!”

丁小胜介绍数字文物保护技术。人民网记者 王金雪摄

丁晓生介绍数字化文物保护技术。人民网记者王金学摄

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石窟开凿活动,留下了735个洞窟、2000余尊彩塑、4.5万平方米的壁画。佛、菩萨等佛教形象、伏羲、女娲等中国传统神话形象、阿波罗、狄安娜等西方神话形象,齐聚敦煌莫高窟,见证着中西文化的共存。

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墙上走下来、从洞窟里出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了莫高窟290个洞窟的数字影像采集、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上线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经洞”……一项项成果为敦煌文物留下了数字化“备份”,让经典的造像、壁画“活了过来”,立体的参观体验让众多游客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优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品味由热情开始的坚持

敦煌莫高里工匠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上,正在学习的小朋友正专心致志地练习填色。

随着红、绿、黑、白、黄等色彩的运用,泥板渐渐有了“敦煌味”。

6年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杜永伟创办了集敦煌文化讲座、壁画书法研究、艺术设计、彩塑及壁画制作教学、篆刻艺术为一体的莫高里工匠村,带领弟子们坚持走保护、传承、创新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谈起学习和教授敦煌非遗的感受,杜永伟弟子、敦煌彩塑技艺传承人盛丽腼腆地笑着:“我们都是出于热爱才这么做的。”如今,工匠村还开启了视频直播,通过众创过程的“活传承”,吸引更多人来体验、学习敦煌彩塑。盛丽说:“通过手把手的教学,让对非遗感兴趣的人亲身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

裕固族十二生肖纹样挂件。人民网记者 唐嘉艺摄

裕固族十二生肖吊坠。人民网记者唐嘉懿摄

杨海燕(中)为学员们讲解示范服装制作技艺。受访者供图

杨海燕(左二)向学生讲解并演示服装制作工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掖肃南是我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裕固族服饰省级传承人、全国首批乡村手工艺名师杨海燕多年来举办裕固族服饰、刺绣等手工艺技艺公益培训班,学员范围涵盖各民族、各年龄段。经过多年的发展,裕固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

“民族服饰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杨海燕说,近年来,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少大学生把裕固族服饰传承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我感觉这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加浓厚了。”

文化自信逐步增强,国风复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中,近三分之二的成员是“90后”;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团队成员中,过半是“90后”“00后”;在唐卡小镇,不少毕业生回到家乡当“艺术家”,通过网络宣传imToken下载,让更多人关注到甘南藏族唐卡这一古老的艺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优秀传统文化吸引,走上保护传承之路。如今,甘肃已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名和758名。在一大批年轻人手中,“老”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不断焕发新生。

尽享“文旅+”盛宴

鸣沙山上,各地游客围坐在巨幅国旗周围等待万人星空演唱会开启。人民网 李根摄

鸣沙山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围坐在一面巨大的国旗旁,等待星空音乐会的开始。人民网记者李根摄

夏日夜晚的鸣沙山月牙泉比白天更加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围绕着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巨幅五星红旗坐下,高声唱起《歌唱祖国》,场面震撼。

“大家一起唱歌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爱国情怀,太激动了!之前在网上看视频就很感动,亲身体验更是震撼。”从沙丘上下来后,江苏小陈难掩激动之情,她拍摄的短视频在朋友圈发布后,收获了无数点赞,很多朋友留言说“很受启发,想去感受一下西北独特的浪漫。”

“用文化塑造旅游、用旅游弘扬文化”,此次万人星空演唱会将鸣沙山、月牙泉景观与音乐文化融为一体,开辟了“文化+音乐”的旅游体验新模式,让人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体会到文化之美,为敦煌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张鲜活的“演艺名片”。

面对当前更加注重精神消费、体验式消费的旅游新趋势,甘肃如何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当代价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文化旅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回道张掖》集市场景。临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重返张掖”集市场景。图片由临泽县新闻中心提供

“文旅+演艺”,大型历史情景剧《重返张掖》在张掖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演出1600余场。大型机械道具实景表演,穿插河西独具特色的宝卷朗诵、旅游元素、文化亮点,生动再现霍去病西征、隋炀帝西巡、世博会等历史故事。

“文旅+文创”,甘肃一大批文创产品走红:铜质奔马文创玩偶走红网络,鹰头造型铜质权杖头变身咖啡杯把手,新品“麻辣烫花”引来大批游客排队购买。

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推出的“文物咖啡”和“文物甜品”。低糖蛋糕仿制“琉云璃彩”蓝莲盏,咖啡杯手柄源于鹰头形青铜权杖首。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甘肃省博物馆艺术与生活馆推出“文物咖啡”和“文物甜品”。低糖蛋糕模仿“六云礼彩”青莲灯,咖啡杯柄则源于鹰形青铜权杖头。人民日报记者邵岚摄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管是将文物拟人化,还是以毛绒玩偶的形式展示,我们都希望将传统文化更生动、更接地气地融入现代生活。”

“文旅+”创新实践丰富了甘肃文旅市场供给,为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4年上半年,甘肃省接待游客1.97亿人次、旅游消费132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和35%。

九月的龙源秋景,美不胜收。

在临夏,带有传统旋律的民歌《花儿》唱出了新的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犹如满园花香……”;在敦煌,下课铃声响起,课间穿着印有敦煌图案的校服的孩子们做着敦煌舞操;在兰州,9岁的小导游用清脆悦耳的声音给游客介绍着甘肃省博物馆里文物背后的故事……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的传承下,继续蓬勃发展。(刘宏、王金雪、徐冬儿、唐嘉懿、李根、王少少、赵文、黄金小虎、王彤、邵兰、黄帆、高翔)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系列报道】

创新中国 | 湖北分会 辽宁分会 四川分会 陕西分会 山西分会 江苏分会 浙江分会 北京分会

品牌中国 | 福建篇 云南篇 广东篇 湖南篇 河北篇 吉林篇 上海篇

投资中国|重庆、海南、河南、广西、新疆、天津、安徽

活力中国 | 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贵州

发布评论
【打卡中国2024】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外国网红探访包公故里文化园(图)
说点什么 ^_^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