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oken 是一款全球领先的区块链数字资产管理工具[ZB],帮助你安全管理BTC, ETH, ATOM, EOS, TRX, CKB, BCH, LTC, DOT, KSM, FIL, XTZ 资产,同时支持去中心化币币兑换功能 ...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获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电影《英雄虎胆》主演于洋于3月1日晚上8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江平、冯远征等圈内人士证实了此消息。
十五岁走上革命道路
于洋原名于延江,1930年出生于山东黄县,因家乡受灾,两岁时就被父母带着“闯关东”。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一路流浪,投靠到外祖父家生活。1942年,一部儿童片挑选临时儿童演员,于洋抱着找些活路以减轻母亲负担的心理去应试,结果被选中,开始接触电影表演。
十五岁时,在哥哥的引导下,于洋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做过公安战线侦查员,参加过土改、四平保卫战、长春歼灭战和渡江战役,这些革命战斗生涯不但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的表演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949年,由王滨执导的电影《桥》在全国公映,这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于洋在片中饰演年轻的工人吴一竹。从此,他便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紧紧相连,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主演或参演了五十多部影视剧,还执导了多部电影,为中国电影奉献了无数经典之作。
他在凌子风执导的电影《中华女儿》(1949年)中饰演年轻的抗联战士张勇,主演了严恭执导的电影《卫国保家》(1950年),在王为一执导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年)饰演苗族青年黛乌。这些角色让于洋的演技得到了锻炼,他对表演的兴趣也愈发深厚。
1955年,于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进修,集中学习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两年学习结束后,当时的苏联专家这样建议他:于洋,你是一条大船,大船就应该在大海里航行。
不朽的《英雄虎胆》
1958年,于洋迎来了自己表演事业上的一个高峰,他在严寄洲执导的电影《英雄虎胆》中一人饰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解放军的侦察科长曾泰,另一个是假扮匪军的副司令。于洋抛弃了概念化的表演方式,展现出精彩的演技,自如地在两种身份之间进行转换。
严寄洲生前在采访中透露,在选择演员时,他本着“找演员不要看他曾经演过什么样的角色,而是要看他能够演什么样的角色”的原则。他看中的是于洋“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刚毅机智的气质”。而于洋当时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胜任这个角色,“我认为我和曾泰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敢于冒险,敢于表现。”
于洋生前说,《英雄虎胆》是自己从艺生涯中最投入的一次表演,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每天都在心情激动中度过。”
在拍摄片中他饰演的曾泰打入敌人内部并假扮成匪军副司令审讯耿浩(张勇手饰)的戏时,于洋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片中曾泰“脑门出汗”的镜头就是于洋因为紧张而冒出的真实的汗,而打不着火的抽烟镜头也是他进入剧情状态时的真实反应。由于全身心投入表演,戏拍完后于洋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连饭都吃不下。
他饰演的匪军副司令如此惟妙惟肖,以至于在“文革”中遭到批判时,有人诬陷他“你演得比敌人还敌人,太像了”。而在于洋看来,自己当时演这个角色时,脑子里有一个想法,“只有我越像他,才能取得敌人的信任,才能完成我的任务。”而在饰演曾泰时,于洋要求自己跟角色融为一体,“到我真正表演的时候,我认为自己就是曾泰,如果没有这种信念,我就演不好这个角色。”
于洋之所以将片中的两个角色演绝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对真实生活有很深刻的体验。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东北时,他在长春没有及时撤离出来,结果被捕了,“曾经也住过几天监狱,时间不太长。”从监狱出来后,他坐船过松花江去解放区,结果被国民党兵的机枪扫射,船翻了,他跳到江水中游泳逃生,子弹打在江里的情景永生难忘,那时他才16岁。这些经历对于他塑造好侦察员的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雄虎胆》公映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多的时候,于洋一天会收到四五十封观众来信。
传唱至今的《驼铃》
随后,于洋开始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光是1959年,他就出演了《水上春秋》《矿灯》《飞跃天险》《青春之歌》等影片。他曾说,相对比“小桥流水”,自己更喜欢“大江大河”,他希望用自己的优秀作品来践行作为一个党员的承诺,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此后,他又在《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反击》等影片中饰演角色。
1977年,于洋开始转型当导演,并推出了自己执导的电影《万里征途》。1980年,他自导自演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公映,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因走资派身份被当成嫌疑犯关起来,但最终冲破铁笼主动去追索真凶的老公安侦察员刘杰。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一首由王立平作词作曲的主题曲《驼铃》,将影片最后戴着手铐的刘杰双手举起告别的画面定格在了中国电影史的丰碑上。“好的电影,要有好的故事,好的情节,好的风光,好的动作,好的音乐。”于洋曾经这样解释。为了拍摄好这部影片,于洋在拍大同石窟里的打斗戏时没有用替身,他负了伤,被送到医院休息了两三天才回来接着拍。1982年,他又执导了电影《大海在呼唤》,并在片中饰演陈海威一角。影片主题曲《大海啊故乡》更是传唱至今。
永远跟着党走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于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并在《惊涛骇浪》(2003年)中饰演军区司令员;2019年参演电影《一切如你》;2021年参与录制纪录片《演员》。
2021年5月29日下午,在电影《九妹村的暴风骤雨》在北京举行的启动发布会上,曾经在谢铁骊执导的《暴风骤雨》中饰演工作队队长肖祥的于洋,当天专门穿着一件红色的毛衣出镜,用视频为即将开拍的影片送上祝福,“请大家相信党,永远跟着党走,预祝电影拍摄成功。”
于洋一生获奖无数,他是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2010年获得了第19届金鸡百花节终身成就奖。
他跟妻子杨静在1950年拍摄《卫国保家》时相识,1953年正式结婚,一路风雨相伴,互相扶持。遗憾的是,今年1月17日杨静去世。2005年,两人的儿子于晓阳因突发哮喘去世,年仅44岁。晚年的于洋夫妇住在北京的一家养老院里,女儿这几年从国外回来照顾他们夫妻俩,生活过得平静而安详。
《豆蔻年华》《亲亲我老师》主演、著名演员苗苗(黄禾)得知消息后,悲痛地告诉记者,自己是于洋看着长大的,“如果我有想不通的地方,我可以像跟父亲一样跟他去聊天。我真的真的不舍得他走。”苗苗还透露,于洋曾经在表演上指点过她,在角色的选择上不要过于单一,要多演有突破性的角色,这样才会有进步,“这些教诲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在昨天晚上发出来的悼词中写道:于洋导演的离去,是中国电影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作业和敬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电影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imToken,奋勇前行。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范将永载中国电影史册。